“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p>
3月24日,文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中經典傳唱人王錚亮與已過世的王之煬老人隔空對唱的《長恨歌》,讓眾多觀眾流下了感動的眼淚,也讓觀眾再次感受到了文化傳承中溫暖的力量。
《經典詠流傳》自今年大年初一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開播以來,便收獲好評不斷,豆瓣評分得到了9.4分的高分,成為2018年開年的第一個現象級電視節目。一檔電視綜藝節目成功的奧秘何在?3月30日,在全國廣電系統宣傳工作例會上,節目總導演田梅與大家分享了節目的創作歷程和傳播經驗。
用流行傳承經典
“很多人都問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么一檔節目,為什么想到通過古典詩詞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形式來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的話來說,我們這檔節目是直接響應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要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碧锩返莱隽斯澞康某踔?。
其實早在2016年,節目組便想要研發一檔全新的音樂節目。兩年來,節目組一直在尋找突破點?!啊魳?文化’的創新模式,是我們一開始便確立的節目基本方向。兩年來,團隊撰寫了無數個版本的節目方案,最終我們堅信,將古詩詞改編成流行音樂是毋庸置疑的最好的模式?!碧锩氛f。
雖然“音樂+文化”的創新模式是一開始就確立的基本方向,但這條路無疑非常艱難?!耙皇窃娫~的選擇難;二是詩詞歌曲的創作難;三是經典作品的呈現難;四是星素結合,挖掘背后的故事難?!碧锩氛f。
的確,正如田梅所說,古詩詞是節目核心所在,節目組需要從浩如煙海的作品中挑選出最經典、最適合傳唱的那部分。同時,將古典詩詞改編成流行音樂,需要創作者在充分理解詩詞內涵和意境的基礎上,將其改編成能夠被大眾接受、樂于傳播的流行音樂。不僅如此,《經典詠流傳》拋棄了音樂節目的競演模式和文化節目的答題模式,重新研發出一種“輕賽制、重傳播”的架構,只有挖掘出真實動人的故事,才能讓整個作品有血有肉有溫度。有了好作品,如何設計和展現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是節目組需要思考的問題。
“節目的核心訴求是緊緊圍繞古典詩詞的旋律新編、歌曲演繹、大眾傳播,強化時代性和時尚感。我們要做的就是用這個時代最流行、最易懂的方式,將優秀傳統詩詞傳播出去,引發新的文化現象,號召、動員和參與一種全民互動傳唱經典的文化行為,從而叩響當代人的心扉?!碧锩氛f道。
一首歌演繹一段人生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庇芍Ы汤蠋熈嚎『退膶W生們帶來的《苔》,可以說是《經典詠流傳》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改編曲目。
當梁俊與山村孩子用最純真、質樸的聲音在舞臺上“如牡丹般綻放”時,沒有人能抑制住眼中的淚水,它就像山間的一縷清風滌蕩著你的心。梁俊在貴州省烏蒙山支教的兩年時間,將50多首古詩譜寫成歌,并教會了孩子們吟唱,《苔》就是其中一首。他告訴孩子們,即使“苔花如米小”,也要像牡丹一樣勇敢地綻放。
“梁老師能選這首詩給孩子們唱,說明他是非常用心的,這些孩子都將如牡丹一般,快樂地、富有光彩地綻放?!币磺K了,作為嘉賓,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如此評價道。
時代的潮流瞬息萬變,但經典文化的“共同情感”從未改變。
當74歲的陳彼得老人背著一把吉他,將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譜成新曲進行演唱時,震撼了所有觀眾。為何選擇這首歌?陳彼得說,他希望用這首歌告訴800年前的辛棄疾:“你夢想中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彼伟l自肺腑地吶喊:“你們聽到這呼喚了嗎?”令所有觀眾熱淚盈眶。
一首詩、一支曲、一個人,古今相交、文化傳承、經典重現……節目成功與否,實際就是詩、歌、人三者的關系是否結合得完美。
節目中,王俊凱《明日歌》以今日少年之風采,唱響明日時代之強音;鳳凰傳奇帶來激情澎湃的《將進酒》,以壯志豪情演繹詩仙氣魄;汪明荃、羅家英用相濡以沫、攜手患難的愛情故事詮釋《鵲橋仙》,打動無數觀眾;黃綺珊《定風波》以歲月的積淀、人生的感悟唱出了對“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理解;88歲的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巫漪麗重奏《梁?!方浀?,引發全場觀眾起立致敬……
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沒有所謂的明星與素人之分,每一個人都是平凡而偉大的經典傳唱人,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聲音為我們演繹經典。
大小屏聯動
好的節目也要達到好的傳播效果。在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如何連通億萬小屏打造現象級傳播?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節目總策劃許文廣看來,過去電視節目的生產方式是以播出為核心,現在必須轉向以傳播為核心,一字之差,意思大不相同。在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播出只是起點。
對《經典詠流傳》來說,每一期的播出都是一場傳播的戰役,緊張又忙碌的程度絲毫不亞于節目的錄制階段。據田梅介紹,節目這次采用了“1+5”的融媒體傳播策略,即電視熒屏配合H5互動、微信公眾號文章、節目短視頻、音頻、海報5種新媒體手段。熒屏內,節目通過點亮“紅心”的方式表達對歌曲的喜愛,參與互動;熒屏外,觀眾通過微信“搖一搖”實時分享,為每首詩歌量身定制的新媒體產品H5互動、微信公眾號文章、節目短視頻、音頻同時分發,這樣的強互動模式使得每首歌都有千萬人次的跨屏交互。這樣,無論是微信、微博還是音樂平臺等多種融媒體渠道,節目匹配不同終端特性分發內容,從而實現裂變式傳播,引爆話題。
當然,一檔節目能夠引發現象級傳播,創新傳播形式背后,還需要有契合大眾需求的高品質內容?!恫灰丝漕伾?,只留清氣滿乾坤:譚維維用20年沉淀綻放〈墨梅〉風骨》《一首孤單了300年的小詩,為何300年后我們讀懂了它?》《為了孩子82歲谷建芬用13年編寫50首經典,觀眾三次含淚起立致敬》《震撼心靈的隔世對唱!86歲絕癥老人手寫〈長恨歌〉曲譜,萬名網友接力傳唱不朽經典》……這些持續刷屏的文章都來自《經典詠流傳》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文章或從詩歌出發、或從歌曲出發、或從傳唱者出發,談古論今,找到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引發了觀眾廣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鳴。電視大屏呈現出的幾分鐘的《苔》《墨梅》《梁?!返冉浀渲?,經由H5、微信文章、短視頻和音頻齊發力,得以傳播到更寬廣、更久遠的地方。
“電視節目的目標不僅是做好節目、傳遞好價值,而且要打造大小屏幕全面開花的傳播力,讓好的內容、讓正能量輻射得更廣?!碧锩氛f道。
“讓經典走進校園,在青少年之間傳唱開來,也是我們節目一開始的一個初衷?!碧锩氛f,我們希望通過這檔節目,讓諸多經典詩歌能夠進入校園,讓青少年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讓大家知道,藝術的門檻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以跨越,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重視和珍藏,傳承經典的腳步從來都不會也不應該停歇。